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正文

国家公祭:走好未来的路 一代一代把记忆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作者:本站小编 发布时间:2017-12-14 10:51:51 浏览数: 2461 次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新华社记者王晔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李川)从1937年12月13日到今天,时间过去了整整80年。

这80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从屈辱落后到自尊自强的转变,经历了从站立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变迁。同样在这80年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始终烙印在国人心间,它滴淌着超过30万同胞的鲜血,从历史深处一直流淌到今天,告诉我辈:国之殇,是不能忘却的纪念。

今天,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就是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80年前,其国之殇,永久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今天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挹江门丛葬地,在清凉山丛葬地,在燕子矶丛葬地,在鱼雷营丛葬地……青松白菊环绕,祭奠者庄严肃立,警笛声再次响彻长空,和平大钟再次鸣响耳畔,和平鸽再次翱翔天际。

在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会把一年来新搜集、核实的遇难者名单镌刻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

今年,又有20位新发现的遇难同胞名单永远地镌刻于此,至此,名单墙上的遇难者姓名已经增至10635个。

南京之殇,国之殇,民族之殇。

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

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那曾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代,也留给后人无尽叩扪心灵的思考。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首个国家公祭日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铮铮誓言言犹在耳,注脚着中华民族的铁骨傲然。

“国家公祭日是全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共和国开国上将贺炳炎之子贺雷生说,“这是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罪行的声讨和鞭挞,更为重要的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祭奠和怀念,中国人民是和平的伟大捍卫者,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也不惧怕战争。”

常年致力于中日关系领域研究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认为,抗日战争,对中国而言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背景下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关系着民族生与死、荣与辱的战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同胞,增强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就是希望让后人记住历史教训,避免灾难再度重演。”刘军红表示,根植于历史,才能有展望未来的能量,拥有放眼未来的视野,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民族命运的轨迹。

南京晓庄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讲解员为参观者进行讲解。南京晓庄学院供图

80年后,今之吾辈,一代一代把记忆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在南京晓庄学院,坚守着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这支成立于1994年的志愿服务队,迄今已走过23年的风雨历程,先后有400多名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讲解的行列,累计讲解时间82800多小时,累计服务对象超260万人次,用不竭的信念和行动践行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使命担当。

在2016年一个周末的志愿讲解中,志愿讲解员田汶鑫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老人一直非常认真的听我们讲解,直到走到悼念广场上的脚印铜版路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妻子,92岁的夏至英奶奶。我们陪夏奶奶在铜版路上寻找她老伴的脚印,还陪着老人在遇难同胞名单墙上找到了她大哥王华林的名字。”田汶鑫回忆道。

田汶鑫说,“当真正面对面地与历史当事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时候,浓浓的民族感与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悲切与愤懑之情难以言表。”

现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队长孔佩雯加入这个团体已经两年时间。

两年来,她始终在心底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作为志愿者,我们每一次认真的讲解,每一次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到遇难同胞丛葬地走访祭奠,都是在身体力行地在回顾和承续那段特殊的民族记忆。”

孔佩雯认为,他们之所以向更多的人讲述真相,就是为了让同样的历史不再重演。“这段历史是不容忘却的记忆,这种屈辱和伤痛是应该被世世代代牢记下去。我们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继续有着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讲解南京大屠杀战争浩劫的服务队伍中,他们承担着一份厚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宣讲苦难,祈愿和平。

回顾往昔,在近代以来的100多年间,中国人民曾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因而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以史为镜,方能续望未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曾说,“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今天,以国家公祭形式祭奠遇难同胞,是为了铭记历史,保持警惕,避免悲剧重演,亦是为了守护真理正义,珍爱和平,开创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跳转到青年大学习,进行“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专题学习。


站点统计提示
请输入站点统计查看密码进入